
在經歷暫停舉辦、元旦按期舉辦和因疫情推遲等數次變動后,第十二屆行者百公里毅行得以在3月4日-5日一個春光明媚的周末成功舉辦,我和先進制造事業部總經理劉偉組隊參加活動,并順利完成100km徒步挑戰。
從2015年結緣行者百公里毅行活動,我已參加過多屆,而劉偉卻是破天荒第一次,但他的狀態和表現讓我對其身體素質和堅毅精神刮目相看。他負重比我大,而且因為折返取物品還額外多走了3公里,但配速卻始終維持在穩定的狀態。我們大約11分鐘行進1公里,即便在深夜的后半程,配速也很少超過12分鐘每公里,小補給站略作停留、大站才留下來充分休整。我們倆節奏一致、配合默契,確實是非常完美的搭檔。
毅行活動源于香港,近些年以合肥為中心向安徽省內各市四散開花,其它城市也有舉辦過,但終歸還是相對小眾的戶外活動。大部分劇烈的體育活動對身體素質有較為嚴苛的要求,而百公里毅行更多需要的是耐力、毅力和一點挑戰自我的勇氣。常言道:“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難也”。根據我的經歷,全程組前面的60-70公里路程難度相對較小,而最后的25-30公里路程則是不小的挑戰。這段路程通常是深夜時間,氣溫較低,身體也經過了一天的持續消耗,體能會出現大幅下降的情況,腿部肌肉筋脈的疲勞損傷基本沒有大礙,但腳掌的疼痛就無法避免了,有人腳掌上磨出水泡,每走一步便是錐心的疼痛,但是他們仍會靠著精神的支撐繼續走下去。
“行者100”的精神是“夢想 行動 堅持”。夢想與目標必須得付出行動,到實踐中去檢驗,方向正確且具備可行性,在遇到困難時往往需要咬牙堅持,頑強的毅力是成功的保障。在這條路上,我見過小朋友、大學生、截肢者、青年人、中年人、也有白發蒼蒼的老者,雖然其中參加半程50公里組的人數相對較多,但并非所有人都能順利抵達終點。但是,當你站在起點的那一刻你就完成了對自我的突破,即便帶著傷痛抱憾離開,也依然是值得尊敬的“行者”。
人們總說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但現實的情況大概是:一幢幢聳立的鋼筋水泥化作了城市的身軀,承載著城市的繁榮,同樣禁錮著穿梭其中的人們的身體,也在某種程度上囚困著靈魂、消磨著精神。日復一日穩定性的生活節奏,讓忙碌其中的人們迷失了方向,時常感到無聊、偶爾也感慨找不到生活的意義。這時,你也許就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去感受、去體驗不同的世界,最簡單的快樂只要一顆糖就夠了,而深層的快樂是歷經艱辛后完成目標帶來的巨大滿足感和身體給予的超級劑量的內啡肽補償。
今年,在前往青陽山營地前的橋下,那個原本會循環播放著“黎明的那道光會越過黑暗,打破一切恐懼,我能找到答案,哪怕要逆著光,就驅散黑暗,有一萬種的力量淹沒孤單,不再孤單”的大音響失約了。不過,外界的力量終歸有限,最終能支撐自己的永遠是內心的精神力量,懷揣希望,奮力前行,讓每一站都有我的足跡。
前行的路上,有些苦痛必然要經歷,也終將都會過去。迷茫的時候愿你也能找到一條走回內心的路,重新燃起永不熄滅的希望,亮成心中的星光!